索 引 号: 11371700MB2853066Q/2022-1201 分  类: 负责同志解读
发布机构: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 成文日期: 2022 年 03 月 09 日
标  题: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进同志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发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09 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进同志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效力状态: 有效
  • 索 引 号:11371700MB2853066Q/2022-1201
  • 分  类:负责同志解读
  • 发布机构:菏泽市应急管理局
  • 成文日期:2022 年 03 月 09 日
  • 标  题: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进同志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 发布日期:2022 年 03 月 09 日
  • 内容概述: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进同志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 效力状态:有效
页签

菏泽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进同志
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4月19日,菏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解读《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解读如下。

问题1:能不能介绍下之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具体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回答:谢谢您的提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夯实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扎实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深化防震减灾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机构改革后,地震行政职能划归应急管理部门,防震减灾工作与安全生产、综合减灾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快速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化减灾与非常态化救灾相统一的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通过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地震灾情会商等机制,市应急管理局和市地震监测中心及各成员单位不断加强协同应对力度;市应急指挥中心对各类灾害信息集中汇集,综合研判和科学应对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加强地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2021年12月4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菏泽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菏政办字[2021]73号),将地震物资纳入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实物储备、产能储备、协议储备,地震物资保障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应急中心已经购置配备了应急指挥车、单兵图传设备、卫星电话、对讲机、帐篷、应急发电机等装备,满足搭建战时指挥部基本需要。

三是稳步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导各县区对全市现有56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如宣传栏、标识牌进行及时更换和维修。同时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去年郑州7.20暴雨期间,原有地震避难场所均被洪水淹没,在这种灾害面前,人们需要高出地面的室内避难场所,为此我们及时部署加快室内避难场所建设,目前已完成四个区统计测算工作。

四是积极开展地震演练应急演练活动。2021年5月11日,成功承办了省地震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全省25支队伍,共计1000余人参加实战演练和拉动,参演动用车辆135辆,直升机3架,各类救援装备200余台套。通过演练,进一步检验了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锻炼了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反应、协同作战能力,提升了应急处置水平。

五是加强科普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在市电视台、大众网、中国山东网以及在座各位新闻界同志们配合帮助下,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制作《防灾减灾小知识》等各类宣传资料,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

六是组织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摸清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防震抗灾能力,客观认识我市地震灾害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防治、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七是持续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各项工作。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基础上,基于国家统一开发部署的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平台,建设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数据库,为各级地震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介绍到这里,谢谢。

问题2:您好,请问《菏泽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在提升建设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方面是如何考虑的?谢谢。

回答: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将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调查风险底数。继续推进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编制市、县两级区域地震构造图、地震危险区划图、地震危险性评价模型和县级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图。开展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编制地震灾害隐患分布图。开展房屋设施地震灾害风险概率评估,编制全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要素调查,查明区域内防震抗灾能力,建立全市和县域地震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划与防治区划,协助完成国家第六代地震区划编制市域内基础性工作。

2.严格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推进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现应评尽评,落实全市城乡新建建设工程不低于七度抗震设防要求。市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一档、抗震措施提高一度,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提供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加强减隔震、抗震支架等抗震新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城市抗震韧性整体提升。

3.推进加固工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及时更新房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信息,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设,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全面开展城镇住宅、大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危险化学品仓库等抗震等级鉴定评估,突出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设施、重点部位加固改造,不断提高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4.扩大科普宣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科技、科协、应急等部门的协同机制,推进资源共享,共同举办防震减灾重要科普活动,编制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培育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完善政府购买防震减灾服务的政策标准,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依托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和优秀教师,组建1支不少于20人的市级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队伍,按社会人口总数的一定比例,选聘专兼职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省、市三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介绍到这里,谢谢。

问题3:十九大之后,地震工作纳入了大应急管理体系。请问,“十四五”期间,我们在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安排?谢谢。

回答: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深入推进了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地震工作纳入了大应急管理体系,中央和地方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促进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但是客观上还存在机构改革不到位、上下左右关系不顺畅、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十四五期间,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健全体制机制。深入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理顺各级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强化防震减灾领导指挥机构职能,督促防震减灾法定职责落实。

2.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基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加强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形成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与属地地震灾害风险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将地震安全风险防范纳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

3.强化行政执法。深入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改革,强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将地震行政执法全面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

介绍到这里,谢谢。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