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1700MB28572195/2020-6296 分  类: 文物博物
发布机构: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成文日期: 2020 年 05 月 07 日
标  题: 【菏泽历史研究】伏羲生于雷泽考(二) 发布日期: 2020 年 05 月 07 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内容概述: 【菏泽历史研究】伏羲生于雷泽考(二)
  • 索 引 号:11371700MB28572195/2020-6296
  • 分  类:文物博物
  • 发布机构: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 标  题:【菏泽历史研究】伏羲生于雷泽考(二)
  • 成文日期:2020 年 05 月 07 日
  • 发布日期:2020 年 05 月 07 日
  • 内容概述:【菏泽历史研究】伏羲生于雷泽考(二)

伏羲的名字在中华典籍中出现较晚。《春秋》、《尚书》、《孟子》都没有提及伏羲。历史上第一个记载伏羲的是庄子,歌颂伏羲最多的也是庄子。庄子是蒙(蒙在曹县南)人,蒙人为伏羲后裔。把先祖伏羲口耳相传至战国,书写在简册之上,是庄子一生最了不起的功劳之一。自此,有关伏羲的记载就一发而不可收。

伏羲氏族是世居雷泽、大野泽、菏泽、孟诸泽及济水、濮水岸边,信奉龙图腾的土著居民。六千年前的龙即北方湾鳄。当时平均气温比今高出2—3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鳄鱼的生存。从长江到内蒙,中国无处不有鳄鱼的存在,这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鳄为水陆两栖动物,既是水中霸王,又是陆地猛兽,是渔猎社会人类的大敌。生活在雷泽、菏泽、大野、孟诸、济水等水边的伏羲氏族把鳄鱼既视为神物,又视为天敌。他们在与鳄鱼的拼搏中艰难的生存。是伏羲发明了网罟,增强了捕杀鳄鱼的手段,这从多处考古发掘墓葬中的鳄鱼骨,可证先民捕杀鳄鱼的行为。鳄鱼群居水中,每遇雷雨,群吼如雷,又被先民奉为雷神。《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鼓其腹,则雷”,即鳄鱼。人们既惧怕它又崇拜它,希望人人都像鳄鱼那样威猛,因而又成为崇拜的神灵。伏羲之母华胥在雷泽岸边怀孕,伏羲被认为是龙的儿子。伏羲的子孙及氏族就以龙为图腾。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之说始于此。据史籍,历史上真正和太昊、伏羲有关的地名,大多在今鲁西南及周围。

春秋前任国在济宁,须句在东平,宿国也在东平,顓臾在费县,包国在单县东之平乐城,有娀之墟在曹县,焦国在巨野县东南,雇国在郓城西北,梁在成武县古梁丘。

《路史·太昊》载:伏羲“得乎中央,别而能全,宿而有成,因号伏羲。自有句而应,世故曰句氏”。雷泽西南有句水,春秋有句丘,汉为句阳县,皆在雷泽西南,伏羲出于雷泽又一证。

《路史》引《潜夫论》称:“太昊之后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故其遗迹无疑也。后世弗知,谓为庖厨,已失大妄。而班固《汉书》更以为炮,鄙陋甚矣……”山阳,即汉、晋之山阳郡,治今菏泽市巨野县昌邑城,成武县、单县俱属山阳郡。平乐即汉之平乐县,在今单县东三十里平乐村一带。《潜夫论》是东汉人王符所作,时伏羲陵已在。清代学者孙星衍考其当为中国第一座伏羲陵,陵在今微山县境,与菏泽市单县为邻。

伏羲氏族与太昊氏族错居于灉水、济水流域,在人少兽多的洪荒时代,两族和平共处,互为婚姻,同步进化到父系氏族社会。历经十五世,形成人口众多的炎族部落。经炎黄之战和尧舜禹汤千年间的氏族融合,太昊氏族和伏羲氏族已被后世视为一体,古往今来,世代口耳相传至春秋,由诸子写入竹简之时,已分不清太昊、伏羲的具体所指。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晋代杜预注曰:“司,主也。太皞、伏羲,四国之后,故主其祀。”春秋时的四个小国把太皞、伏羲视为他们的祖先,同时又主祀养育祖先的济水之神,说明在春秋时已把太皞、伏羲视为一族。后来的学者说,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把太皞、伏羲合谱为一人。

在古史研究中,有的认为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为上下承传的族群,有的认为太昊、少昊、伯益、尧、舜、商为上下承传的族群,并都能在史籍中找到一些只言片语的根据。这也反映了祖先各族群经过数千年的融合,通婚,已很难理清单独氏族的承传系统。

《史记·封禅书》说,上古人祭河,只祭淮水(睢水)和济水,反映出二水流域是中华先民,包括太昊、伏羲二氏族的发祥地。历史上的学者对太昊伏羲为东方氏族是没有疑义的,其氏族大本营就在济水、濮水流域的鲁西南和灉水流域的豫东。

三、太昊、伏羲族裔之迁徙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生存、壮大,人口随之不断增加。《帝王世纪》载,伏羲十五世,约五百年。根据当时的人口发展速度,在一个时期内太昊、伏羲两个氏族人口最多不会超过六万人。人以群居。如此规模的人群,分布在雷泽等四泽十水的鲁西南,靠采集、猎狩生存,已成问题。太昊、伏羲氏族的子孙们在人口繁衍不断增多之后,为生存不断迁徙:东至山东全境,西至河南淮阳、陕西蓝田、甘肃成纪,南至云、贵、川、湘,北至蒙古高原、黑龙江,全国各地无处不有太昊伏羲氏的裔孙。漫长的岁月,究竟何代何时迁出古雷泽周围和济、濮流域已不可细考,但大的脉络仍可略述。

《山海经》云:“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僖,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雇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巴子五季流于黔,而黔生黑穴四姓。”春秋时鄄城西南有咸丘(为龙山文化遗址),世居太皞后裔,奉鸟为图腾,咸鸟居此。“咸鸟生乘僖,是司水土”。定陶东北、巨野西南古菏泽东岸有乘丘(为龙山文化遗址),是上古中圣人乘睢之居,汉为乘氏县。此丘位于菏水、济水、菏泽三水的交汇点,是古人交通要冲,言乘僖“司水土”无误,乘僖居此是也。曰“乘僖生后照,后照生雇相”。雇相即春秋雇国之先人。雇国在郓城西北境,肖堌堆龙山文化遗址尚存。曰“雇相降处于巴”,是说雇相家族的一部分被迁往巴蜀,当为伏羲第五代孙,即伏羲第五代入巴为巴人;又过五代,巴人入贵州;另一部入川汉。推算巴人的第五代,即是在伏羲的第十代时,又南下、西进。这是看到伏羲族四迁的仅有资料。现在荆州博物馆展出的六千年前的陶器中,有一些具备鲁西南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特征,可证太昊、伏羲氏族早期之迁徙。

社会进入炎族时代,农业生产上升到主要地位,人口增多,刀耕火种都需要扩展土地,氏族开始为生存又一次四迁。太皞一部东进泰蒙山区及曲阜一带,《帝王世纪》说“炎帝生于江水”可证。《史记》:“东为江,南为淮,西为河,北为济。”江指泗水无疑。后来,黄帝族东进,炎帝榆罔战败,率族南下两湖,在湖北随县留下炎帝史迹,并把雷泽之历山随迁到新住址;其子孙又南进湖南、江西、井冈山一带。今湖南炎陵县有炎帝陵,是宋代为纪念炎帝子孙南迁而建。

居于大野泽周围的伏羲裔孙、炎族蚩尤氏族,也被黄帝战败。蚩尤被杀,葬于大野泽边,其众南奔两湖;一众再奔云、贵、川,一众再奔东南亚。今日,诸地有称伏羲为祖者,有称蚩尤为祖者,皆由后裔迁徙所至。伏羲后2200余年,进入尧舜禹时代。尧舜禹均系炎黄二族融合后的后裔,承袭了龙凤图腾。因洪水十三年,先民居水中之洲,生存成为特大问题。此时发生的流放炎族后裔共工氏、逼迫炎帝后裔三苗、九黎族等西上、南下,是伏羲、炎帝直接后裔的再一次迁徙。至今,苗、瑶等族尊伏羲为祖,根在历史上的多次从中原往四方迁移所至。闻一多先生《伏羲考》认为,伏羲、女娲乃南方少数民族之神,与匏瓠即葫芦传说有关。鄄城境内上古时有羊里水,又名瓠子河,不正是这个传说的源头吗?闻先生又认为,秦族伯益所居之犬丘与太昊、伏羲有关,而鄄城历山之西有犬丘,是龙山文化遗址,不也是一种有力证据,说明雷泽周围是太昊后裔伯益世居之地吗?据王国维、顾颉刚、傅斯年、张硕等先生考证,直到商末周初,太昊氏鸟图腾信仰的后裔,嬴姓秦人、赵人、梁人和楚人等,才从菏泽境内的犬丘、楚丘等地,西进山西、甘肃,南下南阳之地。

历史上的匈奴族、鲜卑族、羌族、苗蛮、百越等族皆认太昊、伏羲及其后裔炎帝,蚩尤为祖,原因就在族众之四迁。

太昊、伏羲族裔的迁徙,又把祖先的宗邑之地带到新的居住地。少昊子孙就把犬丘先后带到河南永城,陕西富平和甘肃秦安,也称犬丘、垂都。同样,伏羲的裔孙也把雷泽东岸的“成”之名带到新居之地。河南之成安、成阳,甘肃之成纪,陕西之成固,皆是伏羲氏族后裔西迁的反映;还有澭水之澭,河南陈留称雍,陕西雍城,甘肃之雍也是鸟图腾太昊氏后裔西迁,把鲁西南、豫东地名带往西方的反映。

留居东方的伏羲风姓氏族在夏禹至桀的471年间,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竹书纪年》载:“后相二年,征风及兰夷。”结果被风姓的有穷氏后羿、寒浞战败,一度取而代之数十年。少康复国后又使“方夷耒宾”。第七代夏王后芬时,风姓九夷一度被征服,《竹书纪年》曰:“芬即位,三年,九夷耒御。”

帝芒时,“命九夷”;帝泄时,命“畎夷、白夷”等六夷。至帝发时,仍有诸夷“宾于王门”。以上可证,在夏后氏统治时期,对太昊、伏羲之后裔夷人的统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商族本是信奉鸟图腾的众夷之一,在反夏的斗争中,九夷起到重大同盟军作用。在商初一百五十九年,众夷与商王室关系一直很好。第十代商王仲丁起开始征兰夷。《竹书纪年》载:“仲丁六年,征蓝夷。”可能是被蓝夷战败,导至都城西迁河洛。“河澶甲四年,征蓝夷”,胜负未载。

商以后,太昊、伏羲二族已与华夏各族逐渐同化,人们说起太昊、伏羲,已视为一个氏族。最使先祖太昊、伏羲骄傲、自豪、欣慰的是他们的龙、凤图腾,在漫漫岁月中,已成为凝聚海内外华裔子孙的文化精髓。


打印 关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